新闻动态

以“钢铁脊梁”汇聚科普教育合力——第三届“钢铁脊梁向未来”大中小贯通人才培养研讨会暨首届京港澳科技交流系列活动成功举行

在人工智能新时代背景下,一场集政策指引、学术引领与区域协同于一体的高规格科普教育盛会,于近日在北京科技大学举行。第三届“钢铁脊梁向未来”大中小贯通人才培养科普教育研讨会暨首届京港澳科技交流系列活动在北京天工大厦启幕,标志着中国高校科普进入“系统布局、战略协同”的新阶段。


1 论坛参会人员合影

本次大会由北京科技大学主办,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自然科学基础实验中心、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基础教育管理中心、顺德创新学院、清华附中志新学校承办,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学区科学技术协会协办。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邹晖、科技部九司副司长李昕、北京市教委二级巡视员杨江林、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杨仁树等领导出席大会并致辞。会议由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王鲁宁主持。

2 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主持论坛

出席此次盛会的嘉宾还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城镇化与城市安全研究院院长岳清瑞、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马景林、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薛海平教授、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小学(北京市十一学校实验小学)校长赵华,以及来自京津冀、甘肃、内蒙古、广东、香港、澳门等地区22所兄弟高校、59所中小学的180余名专家代表,覆盖从中小学到高等教育、从基础研究到政策制定的完整生态圈。


高校科普不是任务,而是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

“科普是大学精神的一部分。”在致辞中,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杨仁树以清晰的时代判断和坚定的教育信念指出:高校不能把科普当作‘额外任务’,而应将其融入人才培养的主轴之中。

3 北京科技大学校长致辞

他指出,北科大立足“钢铁摇篮”的专业传统,以《大国钢铁》等国家级精品课程为引擎,推动“AI+科普”“院士进校园”“虚拟仿真平台”等一系列新形态育人模式。在实现科研反哺基础教育的同时,重构青少年“科技志向”的生成路径。

“从科学素养到科学精神的转化,才是我们真正育人的尺度。”杨校长的发言,为本次大会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调。回顾学校73年来的“为国铸材”使命,杨仁树进一步指出,科普工作早在1988年就已成为学校战略重点。杨校长强调:“科普不是边角料,而是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高校要以科普反哺基础教育、激发科技梦想。”


科普不是终点,而是认知升级的起点

“新时代科学教育的核心,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思维唤醒。”在大会上,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副司长邹晖指出,面对“双减”改革的系统推进与人工智能等技术革命的深度演进,中小学科学教育正被赋予前所未有的战略意义。

4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邹晖讲话

她表示,教育部正在从三方面发力,为中小学科学教育与科普能力提升构建可持续机制:

一是用好校园主阵地,将科学教育系统融入国家教育体系。全国在校生超3亿,学校应成为科学传播的“第一现场”。教育部已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大中小协同育人、家校社协同联动”的目标机制,推动科学教育由“活动化”向“系统化”转型。

二是打造高水平的科普人才队伍。邹晖指出,教育系统集聚了全国40%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应激发其主动参与科普的内驱力。近年来,教育部科技委组织高校依托重点实验室开展“院士讲科学”“科学开放日”等系列活动,将科研资源“流向中小学”,实现“从高端到低龄”的知识普惠。

三是推进智慧教育平台与数字科普深度融合。她介绍,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已上线AI通识课程超800门,涵盖从基础教育到终身学习的各阶段,未来将进一步推出“科学思维能力培育模块”,结合VR、数据可视化、AI大模型生成式教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具启发性与沉浸感的科普学习体验。

“科学教育不是加一点编程课那么简单,而是要构建一套唤醒思维、培养想象力和探求欲的育人体系。”她呼吁全国高校、科研机构、中小学协同打造“覆盖全龄段、链接真问题、面向未来”的科教共同体,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基,也为全民科学素养的跃升注入根本动能。

科普正式立法,高校迎来“责任跃迁”

科技部李昕副司长在致辞中表示,2024年新修定的《科普法》颁布实施,首次将“科普与科技创新并列为国家战略支点”,对高校提出明确责任与使命。他强调:“高等院校不仅要开设通识类科技课程,更要将实验室开放、科研转化与科普教育深度耦合。”并高度评价北京科技大学打造的“三维课堂”体系:院士主讲的优质课程、校企联动的实践课程、辐射社会的开放课程,是高校贯彻《科普法》的生动示范。

5 科技部副司长李昕讲话

“京二十条”持续落地,推动全龄段科学教育闭环

北京市教委杨江林巡视员以“京二十条”为切入,系统阐释北京在新时代科普体系建设中的综合布局:

科学教师资源全面升级,推进小学配备理工科背景专职教师;

构建AI科教智能体,实现优质课程数字化;

设立科学高中,探索贯通式人才通道;

社会大课堂、科技节、科学家精神育人活动常态化推进。

“科学素养是一种国家能力,科学教育是一项基础建设。”北京正以系统化方式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成型。

6. 北京市教委杨江林巡视员讲话


北科大多年科普探索,为大中小贯通式人才培养提供“实践范式”

2022年起,北京科技大学以“钢铁脊梁”为核心理念,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展大中小贯通式科普教育探索。学校依托冶金、材料、矿业等国家一流学科,构建起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智能平台、校际联动于一体的科普生态系统:

课程引领:《大国钢铁》国家精品课、《科学家精神》系列选修课;

平台融合:开发“钢铁生产全流程虚拟仿真平台”,通过VR展现高炉炼钢等工业奥秘;

品牌活动:“i科学”公益行动已累计服务逾万人中小学生;

纵向贯通:构建“科学家进校园”“鼎新课堂”“大中小资源共享库”等模块化衔接机制。

北京科技大学自然科学基础实验中心作为校内推动此项工作的核心枢纽,十余年来在课程资源整合、教师培训、社会链接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高校内“科普—教学—科研”三位一体模式的先行示范。

7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城镇化与城市安全研究院院长岳清瑞作大会主旨报告

8 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马景林作主旨报告

9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薛海平教授作报告

10 北京海淀区太平路小学(十一学校实验小学)校长赵华作报告


港澳参与,构建面向国际的“科普朋友圈”

本次大会的一个重要突破,是首次实现港澳地区与内地高校在青少年科学教育领域的深度对话,标志着京港澳三地开始探索“跨区域、跨文化、跨学段”的科普协同机制。

港澳代表的积极参与,不仅拓展了科普合作的国际视野,也为打造“中国科普走出去”的样本积累了经验。

科技部李昕司长在大会上指出,港澳具备成熟的科学传播体系、国际化教育资源,是推进中国科普国际化的重要桥梁。他提出:“要推动内地高校与港澳机构联合构建‘面向全球传播的中国科普样本’,让中国实验室的故事被世界看见。”

杨校长指出,北京科技大学将以本次研讨会为新的起点,与港澳同仁共商融合之策,通过联合研学、科技营队、跨校合作等形式,探索区域间协同育人的新机制。这一举措将助力青少年在多文化背景中形成全球化的科技观与公共精神。


多维议题并进,三大分会场共绘科教协同图谱

作为主论坛的延伸与深化,本次活动设置了三个内容聚焦、形式多样的分会场,覆盖了科普教育的理论探索、人才通道建设与青少年科学启蒙多个维度。

分会场一以“科普筑基科创赋能”为主题,来自中国科学技术馆、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天津师范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跨学科教育、AI技术应用等话题展开研讨。北京一零一中矿大分校、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培正中学等学校代表也分享了在显示技术创新、跨域协同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探索,与内地中学及高校专家形成了有力互动。秦安县桥南初级中学校长、澳门创新发明协会会长分享了青少年科创实践探索。

11 分会场一


分会场二主题为“大中衔接共育栋才”,聚焦大中贯通的机制建设与模式创新。

12 参会嘉宾参观前沿交叉研究院

参会人员首先实地参观了北京科技大学前沿交叉科学技术研究院,随后来自澳门培华中学、四川绵阳中学、内蒙包头九十五中(包钢一中)、河南项城第一高级学校校长,与北科大招生就业处、创新创业学院的相关负责人,围绕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机制、科学素养的纵向提升路径展开分享讨论,提出构建“共建课程-多元评价-大中衔接”三位一体体系的新思路。


13分会场二

分会场三则以“点亮青少年科学梦”为核心,通过沉浸式科普体验活动,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与探索热情。

北京科技大学顺德创新学院杨德斌教授作主题演讲,活动还特别设置了科学探究互动实验环节,让青少年在操作中直观感受科学现象、体验实验乐趣、感知问题思维,引导其从“动手”走向“动脑”。

14 分会场三


三大分会场各有侧重,又共同回应了新时代科普“多主体参与、多路径培养、多场景融合”的实践诉求,为建设贯通式科教体系提供了丰富样本与现实路径。

 

钢铁所托,岂止一代

三年来,“钢铁脊梁向未来”科普教育发展与创新研讨会从一堂科普课出发,成长为部委认可、市级支持、高校主导、港澳参与的科普典范。 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在春风拂面的北科校园中,在这群心中有梦、眼里有光、脚下有路的科教人共同种下的信念——让科普成为民族未来的底色。

2025年,是全民科学素养跃升的关键窗口。科普,不再只是“活动”,而是制度设计、教育战略与社会共识的集合体。北京科技大学将以一次汇聚三地、贯通三段、连接三界的大会,回应这个时代对科普更高、更深、更远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