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学校举办“钢铁脊梁向未来”科普教育创新与发展论坛

4月20日,由北京科技大学主办、自然科学基础实验中心、基础教育管理中心、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共同承办的“钢铁脊梁向未来”科普教育创新与发展论坛在天工大厦成功举行,论坛以双碳背景下科普教育创新发展为主线,围绕科学传播与科学普及、科技资源科普化、科学传播人才培养等主题,探讨科普教育发展新思路、新途径。

论坛现场

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 王鲁宁主持开幕式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兼中国科技馆馆长殷皓,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杨黄浩,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陈维成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讲话,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杨仁树、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中国金属学会副秘书长赵晶、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了开幕式。北京科技大学王鲁宁副校长主持论坛开幕式。

北京科技大学校长 杨仁树致辞

首先,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杨仁树致欢迎辞。他指出: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作为北京市第一批高校,于1988年成立了科学技术协会,统筹开展科普工作。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普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挖学校历史文化底蕴,系统总结学校科技报国征程,深入研究科普创新教育,大力弘扬薪传至今的北科大科学家精神,形成了涵盖课程、活动、科普基地的、具有浓厚北科特色的科学普及工作矩阵。一是打造了一批金牌课程。学校陆续开设《大国钢铁》《世界科技文明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古代冶金与文明概论》等具有浓厚钢铁特色的系列公开课,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等科学家主讲,引导更多学生“知钢懂钢”,坚定“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二是举办了一批品牌活动。自2003年起,邀请100余位国际著名的材料大师、院士来校参加“中国材料名师讲坛”,交流学科前沿,传播科学精神,论坛已成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北科大学术品牌。以我校胡正寰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每年坚持走进学生当中,讲授科学知识,分享报国征途。此外,学校每年举办“i科学”公益行动、科技文化节、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已成为校内外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感受科学氛围、提升创新本领的重要途径;每年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五年来共有2万余名学生进中小学、进社区、进工厂、进农村,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三是建强了一个科普基地。学校自然科学基础实验中心坚持“实验创新、实践育人”,探索形成了以教师为主,科研大团队、学生志愿团为辅联动协调工作机制,研发了独具特色的优质科普资源,建立了科技资源科普化体系,把实验技术势能转化为科普工作动能,将前沿科学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引入科普课堂教学,中心入选“十四五”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同时,学校以科普赋能乡村振兴,向定点帮扶点——甘肃省秦安县捐赠自主研发的科普设备,推动建设了3个科普教育基地,打造基于互联网的科普云课堂,将我校优质的科普资源推向秦安大地,相关做法被新华社等26家主流媒体报道。

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兼中国科技馆馆长 殷皓讲话

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兼中国科技馆馆长殷皓在讲话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离不开坚实的科学教育基础。希望各方通过本次论坛,进一步加强合作,搭建科学教育的全社会共享平台,在加强科学教育中开启新征程,树立新标杆,做出新表率。进一步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高校科普资源、阵地和队伍建设,推进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在经费投入、科研评价、职称评聘等方面支持科技工作者参与科学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大优质科普资源供给,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提升科普服务能力和水平,助推服务“双减”工作。同时指出,北京科技大学举办本次论坛正逢其时,对于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科学教育人才队伍建设都有切实重要意义。希望北京科技大学立足自身教育、科技、人才优势,进一步加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基地服务科学教育的示范平台作用,推动科学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汇聚合力,扎实推进科普教育创新与发展,更好的浇筑起面向未来的钢铁脊梁,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 杨黄浩讲话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杨黄浩在讲话中指出:通过论坛形式,探索构建“大学—教研单位—中小学校”协同的科学教师培养机制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北科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主动加强科普工作的责任和担当,教育部赞赏并积极支持。同时,对加强教育领域科普工作提出三点希望。第一,提高站位,深刻理解科普重要性。以科普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为主线,将科学素质培养贯穿大中小学育人全链条,聚焦“四个面向”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第二,明确职责,做好青少年科普教育。鼓励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办学能力设置科普相关专业,强化科教协同育人机制,持续加强高校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和科学教育人才培养。第三,发挥优势,加强高校科普资源供给。高校要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建设科普教育基地,结合自身科研优势,制作多种形式的科普资源,积极参与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重大科普活动,做好集中开放与日常开放,面向中小学开展科普教育,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注重创新活动方式,加大线上开放力度,提升科学传播效果。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陈维成讲话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陈维成在讲话中指出:当前,北京市科协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组织实施《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为主线,强化科普价值引领,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强化科普供给侧改革,强化青少年科学教育,构建社会化协同、数字化传播、规范化建设、国际化合作的新时代科普生态,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提升首都科普能力和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水平。以“科技馆之城”建设为抓手,支持行业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强化区域科普场所整合主体职能。以做强青少年科技教育为主线,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深入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强化价值引领,强化统筹推进,强化创新发展,加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的制度机制建设,打造馆校合作·科学教育创新实践校、北京科技馆之城科技教育体验基地、科学家科普工作站、科学教育协同创新联合体,组织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北京行动,开展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北京行动,举办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建好“科技教师之家”,推动科技教育国际化交流合作,构筑“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北京青少年科技教育高端智库”,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机制、资源、平台、队伍和品牌建设,推动构建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究欲的科技教育生态,推动构建贯穿青少年成长成才全过程的科技教育格局,促进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培育,支撑未来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新时代首都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上午论坛主旨报告由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世东主持,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终身教授毛新平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教授、北京化工大学科普实验中心主任戴维(David G.Evans)教授、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陈征副教授分别做了“话说钢铁”、“科学教育转型发展的若干思考”、“化学无处不在”、“科学思想与实验实践--做好“双减”下的科学教育加法”主旨报告。

下午分论坛分别由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吕朝伟、期刊中心主任李洁主持,邀请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朱立达、北京科技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张达威、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胡旭东、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章梅芳、北京科技大学机器人工程实践基地主任王旭、北京科技大学自然科学基础实验中心物理分中心主任陈森、北京一零一中矿大分校校长兼书记敖雪丹、西藏日喀则市江孜高级中学校长巴桑次仁、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徐文兵、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李广民、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德育副校长崔茂华、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德育副校长洪世松、广东省佛山市顺德第一中学外国语学校副校长陈仕宽、北京市第八中学科技教育办公室主任高颖、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创新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咏梅、陈经纶中学保利分校理化生教研组组长刘鹤、北京市第二十中学科技中心主任李黎明、北京一零一中学芯片实验室和航天实验室负责人孙越、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通用技术教师姜凤敏、甘肃省秦安县桥南初级中学物理教师吕广林20位嘉宾围绕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新理念两大主题做了分论坛报告。与会代表畅所欲言、交流思想、分享经验,就新时代科普教育发展新思路与新途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揭牌仪式

论坛期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兼中国科技馆馆长殷皓,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杨黄浩,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陈维成,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杨仁树,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中国金属学会副秘书长赵晶共同为北京科技大学自然科学基础实验中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揭牌。这既是中国科协对学校科普工作的肯定,也是今后工作的动力,团结广大科普工作者,不断提升科普能力,开发更多更好更新的科普资源,推进新时代科普工作创新。

合影留念

出席论坛的嘉宾还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北京一零一中、北京市第八中学、甘肃秦安县桥南中学、广东省佛山市顺德第一中学外国语学校、西藏日喀则市江孜高级中学等130余名中学校长、科技教育工作者。